Latest

香港的深層次矛盾:住房

來了新加玻,一個對我衝擊很大的是房價,下圖是新加玻政府發布的數據,祖屋(類似於香港的居屋),3房戶中位數大概是在30萬到40萬新幣,折合大概180萬到240萬港幣,首付10%,18萬到24萬就能擁有一個3房的祖屋。而且,新加玻的祖屋還很美,比我在香港看到的很多私人樓都要好(當然HDB也有比較舊的),我不禁要問香港的普通年輕人還有希望嗎? 貧者越貧,富者越富是香港的一個問題,上一代財富的累積對於下一代的影響太大了,比如年輕人要買房,很多時後都要靠父母幫忙。那些沒有父幹的年輕人是處於弱勢,雖然很努力,人也不是蠢,但是中上的努力,中上的智慧仍然無法給他們中上的生活。 社會逐漸兩極化,既得利益者,有產階級喜歡香港,因為香港讓他們富裕起來,他們希望香港穩定,遊戲規則不變,好讓他們能保持自己的優勢,他們大多數都是中年或是有一定年紀的人;另一邊,好多的年輕人感到不滿,看不到希望,感覺社會不公。 香港的社會制度要做到財富的再分配,把跨代財富累積的影響減低,把年輕人的上流機會放到政策的較前位置,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我們要犧牲一部分的既得利益,來達到社會長

槍砲,病菌與鋼鐵–為什麼有些大型動物變成家畜,有些沒有?

首先,所謂大型的定義是45公斤以上,而所謂家畜的定義是可以在籠裡繁殖,飲食由人類控制,而生存的目的是促進人類主人的生活。 現在的大型家畜其實早在20世紀已經被全部馴化,近代也沒有什麼新的物種被馴化。主要5種物種有綿羊、山羊、牛、豬、馬;次要的九種有單峰駝、雙峰駝、駱馬和羊駝、驢、馴鹿、水牛、犎牛、瓜哇牛、東南亞牛。 為什麼世界上有許多的大型動物,但卻只有14種被馴化?其實不是所有動物都能,或者適合馴化。首先是飲食,大家或許能發現在這14種動物中,他們都是草食的,因為生物質量的轉化效率很低,如果我們要養殖肉食性動物,首先我們要餵草食性動物吃草,再把草食性動物的肉給他們吃,那倒不如直接養草食性動物。第二是,發育速率,大象和大猩猩身上肉很多,但是等他們長大要十多年,不適合馴化。第三是,人工環境中的繁殖困難度,有些動物就是不喜歡在籠子裡繁殖,比如獵豹要在野外追逐的時候才能排卯。第四是,有些動物兇殘,比如大灰熊,非洲水牛,他們都很多肉,但如果要養他們就太危險了。第五是,有些動物比較容易害怕,

槍砲,病菌與鋼鐵–為什麼有些地方能馴化植物,有些不能?

這一章主要想討論的問題是,為什麼有些地方能馴化植物,像肥沃月彎(Fertile Crescent),有些地區就不如他,像新幾內亞和美東。我們透過比較這三個地方,嘗試去了解這個問題。 肥沃月彎可以說是最早發展出農業的地方,它第一個優勢是位處於地中海型氣候,冬天溫和潮濕,夏天漫長炎熱而且乾燥,在這種情況下,肥沃月彎的植物發展出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,成為一年生植物,像穀物和豆類,這些植物要熬過旱季,在春天來的時候快速成長,而且不會浪費力氣生產不能食用的支幹,會長出很多種子,供人食用。肥沃月彎第二個優勢是很多野生植物已經很繁盛,和多產,當地人不需要改良太多便能栽種。肥沃月彎第三個優勢是雌雄同株自花傳粉的植物的比例很高,這另基因突變的品種不會因和其他品種雜交而失去特色,肥沃月灣首批八種馴化的作物都是自花傳粉。肥沃月灣的第四個優勢是可馴化植物的比例很高,比如相比起其他地中海型氣候的地區,大種子植物的比例在地中海地區最多。最後一個優勢是,肥沃月灣的大型動物較多,也是最早馴化動物的地區,比如山羊,綿羊,豬和牛。 有了這些條件,肥沃月灣有了「生物包裹」,可以進行密集的糧食

槍砲,病菌與鋼鐵–植物的馴化

現代世界的主要糧食不外乎十來種:穀物有小麥、玉米、稻米、大麥和高粱;豆類有黃豆;根或塊莖類有馬鈴薯、木薯、甘薯;糖分的來源有甘蔗、甜菜;水果有香蕉。這些植物其實一開始不適合耕作,或者產量不高不值得耕作,最後都被人類馴化成了新的品種,還變成了世界的主要糧食,幾千年來,人類的主要糧食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。 所謂馴化就是透過栽種植物,有意無意的使它們發生遺傳變化,變成對人類更有用的品種。歷史上馴化的方法大概有幾類: 1. 人自己在採集植物的時候的選擇,讓某一個特性的品種得以傳播。 2. 植物的基因突變,最後突變的品種落入人的手裡。 3. 人類發展出農業科技 讓我為每一個方法舉個例子:人類在採集豌豆時會選擇較大的,久而久之人類栽種的豌豆要比野生的豌豆大十倍;野杏仁一般帶有劇毒而且帶有苦味,基因突變的杏仁沒有苦味和毒,在野生環境鳥兒發現就會把種子吃光,基因突變的杏仁就不能得到傳播,但人類確把它們栽種;基因突變也會改變種子傳播機制,使它更受人歡迎,比如基因突變的豌豆豆X不能爆裂,種子不能傳播,野生環境就會絕種了,但這些不能爆裂的豌豆,人類正好能吃它們的種子

槍砲,病菌與鋼鐵–農牧V.S.狩獵

農牧大概起源於1萬1千年前,在這之前人類都是過著狩獵和採集的生活,各種族之間發展農牧的先後不同,有些種族到現在還沒有農業。這篇文章,我們先討論一下為什麼農牧民族會一步一步侵略狩獵和採集民族,農牧的優勢是什麼?我們暫時不討論,為什麼一些民族會首先發展出農牧,和為什麼一些民族不學習其他民族? 農牧民族一般軍事實力較為強大,而且有比較發達的組織,這歸功於農牧相比狩獵和採集,能養活更多人。世界上能吃而且營養豐富的不多,獵人冒著風險走過很多的大地的收穫可能不比種地的多,土地利用率的提升,為人類帶來更多了卡路里,養活了更多人。農牧的人多數都是定居,和獵人不同,這導致女性生育的間隔減少,民族的人口會比獵人多,而且能有糧食養活。定居的另外一個好處是食物和資源可以存儲,因而能過養活一些不事生產的人(不事生產食物的人),比如軍人,政府官員,他們於是能過專注於自己的專業上,不用擔心溫飽。農牧馴化的植物和動物也可以做衣服,運輸工具(戰馬),和其他工具。這就帶給農牧民族更強大的軍事,和科技(古代)的水平。 現在看來,這些論點不是很明顯嗎?但是在古代,農牧不一定比狩獵好,在有農牧前,大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