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test

从费雪到张五常:利息理论的再思考

从费雪到张五常:利息理论的再思考

搞金融的人应该对利息的概念并不陌生,各类贴现的计算方式可以变得异常复杂。行业内大部分人关注如何运用利息的概念去创造财富,却很少从行为解释的角度深入探讨。最近两年,我阅读费雪的利息理论颇有收获,于是结合自己的理解,整理出了一份文章。 张五常的《经济解释》是我多年前大学时期购买的书籍,距今已有七八年。当时只能勉强理解第一卷中关于科学方法、分工和需求的内容,这部分与亚当·斯密的《国富论》相似。然而,当读到第二卷涉及利息、宏观经济学与财富等较为复杂的内容时,由于难以理解,便中途放弃了。 最近回香港老家,偶然翻阅起这套书,重新激发了我对利息理论的兴趣。这一次重读利息理论部分,我不仅真正理解了内容,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费雪理论的认识。 利息、风险与交易费用 作者指出,现实生活中存在五花八门的利率,如存款利率、贷款利率、长短期利率和高利贷利率等。这些利率的差异主要源于两个因素: * 通货膨胀预期:市场对未来货币价值的预期影响利率水平。例如,通胀预期升高会导致利率上涨;长期利率一般高于短期利率,这是因为长期未来货币贬值风险较大。扣除通胀预期后得到的「实质利率」(real rate of in
ZhiZhi Gewu
唐代政治制度:政府、考试、经济与兵役的演变及其影响

唐代政治制度:政府、考试、经济与兵役的演变及其影响

引言 唐代(618-907年)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高度发达的时期之一,其制度在继承汉代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创新。唐代的政府组织、考试制度、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共同支撑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。然而,这些制度在演变中也暴露出一系列弊端,最终影响了唐朝的兴衰。本文档将系统分析唐代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,探讨其特点、演变过程及历史意义。 一、政府组织 1. 中央政府:三省六部制 * 结构: * 中书省:负责起草政令,相当于皇帝的"笔杆子"。 * 门下省:负责审核政令,拥有"封驳"权以监督决策。 * 尚书省:负责执行政令,下设六部(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),分管具体行政事务。 * 决策机制: * 三省分工明确,相权被分散,避免了汉代"一人独大"
ZhiZhi Gewu
汉代:政府组织、选举制度、经济制度与兵役制度

汉代:政府组织、选举制度、经济制度与兵役制度

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时期,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变。这一转变始于秦代的奠基,并在汉代的延续与完善中得以巩固。本文将从政府组织、选举制度、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方面详细分析汉代政治制度,并对其得失进行检讨,以期全面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及其历史意义。 一、汉代政府组织 皇室与政府的划分 汉代继承秦制,进一步明确了皇室与政府的职权划分。皇帝作为政治领袖,皇位世袭,但实际行政权力主要掌握在丞相手中。皇帝的秘书机构“尚书”最初仅负责私人事务,地位较低;丞相则设有“十二曹”,负责广泛的政务,表明实际权力集中于相府,而非皇室。这种设计体现了从封建“家国一体”向中央集权“公私分离”的过渡。 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设有“三公”和“九卿”。“三公”包括: * 丞相:行政首长,掌控政府实权; * 太尉:负责军事事务; * 御史大夫:负责监察。 其中,丞相地位最高,实际管理国家政务。九卿最初多为皇室家务官(如太常掌祭祀、
ZhiZhi Gewu
解析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前言——制度分析的逻辑

解析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前言——制度分析的逻辑

最近读到一篇讲稿前言,探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。作者为一系列讲座(共五次)构建了清晰的框架,聚焦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五朝,意在勾勒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败。这篇前言不仅展示了他的治学方法,也体现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所做出的逻辑取舍。以下是我的解读与总结。 【一、目标与挑战:从全貌到五朝】 文章开篇即明确核心目标:通过五次讲座探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。鉴于中国政治变迁浩繁无边,若做全面统计将无从下手,而逐朝详述又受限于时间,故作者选择以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作为代表。这五个朝代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关键节点,更概括了政治制度演变的整体脉络。与此同时,他将政治分析划分为“人事”(多变)与“制度”(稳定)两个方面,并偏重于后者,认为制度虽由人创立,但它能够规范人事,从而具备更强的系统性。不过,作者也坦言:如果不将制度放入适当的历史语境中讨论,便只会沦为枯燥无味的条文。 【二、方法论核心:七点原则】 为避免流于空洞的分析,作者提出了“
ZhiZhi Gew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