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test

槍砲,病菌與鋼鐵的簡介

最近,我回到了香港,原富(國富論)那本書我留在新加玻,那麼在香港的這段日子,我們一起來看看槍砲,病菌與鋼鐵這本書。 在開場白,作者用一個故事帶出書想解答的問題,我把這本書主要想討論的問題總結如下: 這本書想討論的問題可以用一句話來說:為何財富和權力的分配是以今天這種面貌呈現,而非其他形式,或者,為何各大洲的人文發展速率會有所不同?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,作者首先反駁了一些反對討論這個問題的觀點,有些人認為,討論這個問題是鼓勵一個民族支配另外一個民族,但是解釋一件事情並不代表為它辯護,比如解釋殺人犯為何殺人,不代表一些學者鼓勵殺人;有些人認為,討論這個問題就要用歐洲為本位的歷史觀,吹捧西歐人的業績,本書要討論的是不同民族之間的互動,而不是單單討論歐洲的歷史;有些人會認為討論文明,會令讀者認為文明是好的,高人一等的,狩獵和部落是比較「落後」,作者說,文明是好是壞很難說,他不是要鼓吹某一種社會心態的好處,而只是想了解歷史。 針對這本書的問題,一般有幾種常見的解釋,作者覺得不對,或者是理據不夠充分,他也一一簡單說明,詳細的討論可以在往後的章節中找到。
ZhiZhi Gewu

論貨幣的起源及其使用-原富(國富論)的總結

因為原富這本書年代久遠,很多時代的背景現代人都不清楚,導致我看英文版的時候,看得一頭霧水,比如troyes, farthing, sou 這些都是貨幣的重量單位。 這一章可以說是為往後的幾章做一個鋪墊。 在前幾章,我們了解到分工能帶來產能的提升,所以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,專注於一件事情更合理,但是自己生產的東西只能滿足自己一小部分的需求,所以要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餘生產物,交換別人所生產的剩餘生產物。 在分工的初期,交換是不便的,我生產的麵包,不是每個人都需要,交易不一定能發生,交易要在雙方都需要的時候才能發生,這是以物易物。聰明的人類就想,有什麼東西是任何人都不會拒絕交換的呢?於是就有牛,鹽,貝殼,砂糖,釘子等交換的媒介。但最後大部分的國家都會使用金屬,因為它耐用,還能任意分割而全無損失。 使用金屬有兩大不便:秤量,和試驗,如果每次買東西,就算是一件很便宜的東西都要秤一下的話,是很不便的;如果不懂試驗的話,就容易受到欺騙,驗證的成本很高。於是,就有的公印,確認金屬的純度,一開始的公印是沒有確認重量的,所以交易的時候還要秤量,之後,人民就發明了
ZhiZhi Gewu

論分工受限於市場的範圍-原富(國富論)的總結

第三章,Adam Smith 繼續說分工,這一章應該是市場二字第一次出現在原富這本書,什麼是市場?雖然這一章裡面沒有直接定義,但是字裡行間可以看出,市場就是交換的行為,書中寫到:「分工的範圍,亦往往受限於交換的範圍;換言之,常為市場範圍所局限。」 回到分工受限於市場的範圍這一點,也容易理解,如果在一個小城市,交通物流並不發達,那麼人之間的交換會很少,市場也少,那麼在這個城市裡的人的分工便不會那麼細,因為因分工生產多出來的東西沒人需要,而自己需要的東西可能沒人賣,最後自己就要同時做不同種類的東西。比如我是一個麵包師傅,在一個小村落裡面,如果我只做麵包,一天做出來的麵包會有很多剩下的,沒人買,那我就不會只做麵包了,可能還會做點其他的事情。 Adam Smith 舉了很多例子,說明市場的大小會影響分工,而分工帶來的生產力提升,又會影響一個地方的富裕程度。比如水路比陸路更能擴大市場,因為船能載的東西多,人力少,時間快,成本較低,所以工藝的改良都是由沿海開始,最後才帶到內陸;地中海,黑海,波羅的海,尼羅河,恆河,黃河,
ZhiZhi Gewu

論分工原理-原富(國富論)的總結

上一章,Adam Smith 談到生產力的提升主要來自於分工,這一章,我們一起看一下 Adam Smith 如何解釋為什麼分工會出現?或者說它的原理是什麼? 他說人和其他動物不同,人傾向於互通有無,物物交換,和互相交易,但其他動物甚少會這樣做,很多時候它們都是個自分立,如果需要別人的東西或者服務,它們會用討人歡心的手段去達成。當然,人類也有用這種方法的,但在現代文明,不能依賴討人歡心。 互通有無,物物交換,和互相交易的基本原則是:你給我所要的東西,同時,你就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。Adam Smith 說別人之所以給我們東西,不是他們的恩惠,而僅僅是出自他們對於自己利益的考慮,我們不必求助於他們的愛他之心,只要求助於他們自愛之心。 而引起分工的正是人類互通有無,物物交換,和互相交易的傾向,在這裡,Adam Smith 指出他不是想討論這種傾向是從何而來,他是想基於這種觀察,解釋分工的原理。Adam Smith 舉了數個例子,說明人如果專注於一件事情上,由於生產力的提升,要比親自生產所有所需的生產要多,
ZhiZhi Gew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