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test

茶餘飯後:當人類有用之不盡的能源和有機器代勞時,我們還要工作嗎?

今天週日,晚上和室友到外面吃飯的時候聊到了能源的話題,尤其是最近新聞常常報導的核聚變,聽起來如果成功的話,人類將會有用之不盡的能源,加上人工智能的發展,機器代替人類工作指日可待。我不是這兩方面的專家,甚至對核聚變是什麼也不是很了解,但是就算有這樣的好科技,我相信我們還是要工作的。(可以理解,不用工作是一個大家非常嚮往的事情) 在這個烏托邦,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天上掉下來,世界這麼美好,家庭和睦下,出生率應該會上升,慢慢的天上掉的餡餅也不夠分了,競爭變得激烈,大家生活就沒有從前那麼無憂無慮了。但是,也有可能天上的餡餅也是無限的,就算人多了,還是夠分。如果掌握核聚變技術,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國家,公司和人,都是不求回報的,那麼能源和機器生產力,確實可以依照人口來調節,而不用增加平民的負擔,不過這不太可能吧。那麼如果機器自己掌握了核聚變技術有無盡的能源,還懂得自己生產,機器是不是會依據人口,來分發餡餅給人類,人類就永遠不用工作了?但是,為什麼聽上去像是養豬一樣。

資本利潤論-原富(國富論)總結

資本利潤的起落,與勞動工資的起落,同樣取決於社會財富的盛衰,但是資本增加,雖然會提高工資,但同時回降低利潤,因為資本之間相互競爭,比如同一件貨物,美國的貨品要和中國的貨品競爭,資本的利潤率一定要比中國低,因為美國的工資比較高。如此說來,資本利潤,和貨幣利息降低,是社會繁盛的自然結果。 一個國家的財富,若以儘其國土能獲取的限度,就沒有進步的可能,人口繁殖達到國土能支持的極限或其資本能雇用的極限,就再沒有增加的可能,這時,對於職業的競爭,會使勞動工資低落到僅僅能支持現有勞動者數量的程度,而資本之間的競爭,回導致利潤少到無可再少。在富裕的國家,僅僅靠貨幣利息生存,除非是大富豪,否則是不可能的。 法律和社會體制也會影響利率,如果法律不保障合約的效力,會對高利率;完全禁止利息,也是可行的,因為為了規避法律,利率要比較高才能抵銷風險。

勞動工資論-原富(國富論)的總結

對於工資勞動者的需要,隨著一國的收入及資本的增加而增加,願意是如果財富有剩餘的時候,就會有投資去追逐利潤,在這個過程裡面需要雇用勞工,從而推高需求。作者特別指出,工資上漲的誘因,不是國富總量影響,而是國富的增長導致的,因為如果每年需要雇用的人很容易就得到滿足。而且,作者認為,工資和生活的水平,或者生活的基本要求沒有必然的關係,因為他觀察到工資和食品的價格或者生活水平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。比如像最近的通脹,食品價格貴了,工資可能反而不漲,因為經濟差了;另外,幾十年前去一趟旅遊非常昂貴,工資也比現在低,但是現在去一趟旅遊可以很便宜,但工資確比以前高。 勞動工資豐裕是財富增加的結果,由是人口增加的原因,因為勞動的報酬能鼓勵結婚和生小朋友,兒童的照顧會更好,生存率更高,如果勞動者過多,優惠減低勞動的報酬,人就不會那麼願意生小朋友。

論商品的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-原富(國富論)的總結

這一章說的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供求定律。 首先,史密斯指出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都有一種普通率或者叫平均率(實際上,什麼因素影響這個率,他會在後面的章節說明),如果商品按照自然的率支付給地租。工資和利潤,商品就是按自然價格出售,而商品實際出售的價格叫市場價格。 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,可以稱作有效需要者。市面上的商品量如果不能滿足有效需要,他們回支付更高的價格,如果商品量超過了有效需要,其中一部分就會以較低的價格出售,商品量和有效需要相符是自然的趨勢,因為商品量不超過需求,才符合那些使用土地,勞動和資本來提供商品的人的利益,不少於有效需求,是符合其他所有人的利益。 在往後的章節,作者會解釋,決定自然率的因素

論商品價格的構成部分-原富(國富論)的總結

商品的價格,可分解成,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,支付給雇主的利潤,和支付給地主的地租,這三部分的真實價值也是由所能支配的勞動量測定。 在沒有資本累積和私有制度的初期社會,獲取各種物品必要的各種勞動力的比例,就是物品相互交換的標準;等到資本累積到了某些人掌中,因為看到勞動生產物到變賣,可以提供利潤,所以他們為了利潤投下資本,供勞動的工人生產材料,和生活資源,使他們勞動,因此,商品的價格除了能補償原材料和勞動工資,還有一部分是補償企業家冒險投資的利潤。資本的利潤並不是監督的報酬,比如我們買股票得到利潤時,其實我們沒有任何勞動,我們只是把錢投放到一家公司。最後,如果土地變成私有的財產,勞動者要採集資源,就要支付代價,就是土地的地租了。 無論在什麼社會,商品的價格都能拆解成這三個部分,而我們的收入也一定出自這三個部分。

論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目價格或其勞動價格與貨幣價格-原富(國富論)的總結

勞動是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,自身做成的貨品,由自己的勞動所得,那麼以貨幣或者貨物購買的物品,也是由勞動購得,在書中,這個真實的尺度又叫做真實價格,和勞動價格。一個人的財富多寡,就是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。 勞動雖然是一切商品交換的真實尺度,但商品的價格,通常非由勞動評定,因為要確認兩個勞動量的比例,往往困難,比如時間,困難程度,熟練程度等。相比之下,用物品作為衡量的單位,比如以物易物,和貨幣就更具體,和簡單。 但使用物品為衡量單位會存在一個問題,物品的價值時有變動,比如十六世紀美洲金銀礦山的出現,減低了歐洲金銀價值將近三分之一,自身價值不停變動的商品,不是評價商品價值的準確測度。相反,對於勞動者,如果他的技巧和精力如常,他所支付的代價總是一樣的,要提供等量的勞動,就要犧牲等量的安樂和自由(就像平時工作上的任務,除非你提升了效率,不是的話,同一個工作,你是要付出同樣的努力的)。 史密斯也指出,真實價格,和名目價格的差異在實際上也非常重要,相信在全球通脹的趨勢下,大家都能感受到自己手上的錢的價值降低了不少。但是,在同一時間,同一地點,物品的真實價格和名